資訊動態
行業百科
行業百科
泗州戲的形成說法不一,許多人認為它發源于蘇北海州一帶,原是當地農民以"獵戶腔"和"太平歌"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,后傳入泗州并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,形成安徽的"拉魂腔"泗州戲。1920年前后,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,并開始進入城市。
泗州戲與流傳于江蘇省徐州一帶的柳琴戲以及海州、魯南的淮海戲是同屬于一個劇種--"拉魂腔"的不同流派。柳琴戲和淮海戲屬"拉魂腔"的北派,泗州戲是"拉魂腔"的南派。該劇起源于江蘇海州,發展、成熟于泗州,故名。據傳,在清乾?。?736--1795)年間,江蘇省海州一帶,有邱、葛、張三位老農愛好民間音樂,他們在勞動休息時,常編山歌企盼太平豐年,山歌有兩種,一種稱為太平調,一種成為獵戶腔。后經收集整理,不斷豐富,就編出了具有簡單人物故事的"小篇子"進行演唱,由于唱腔優美,聽者不思飲食,趕場聽看,好像魂被拉去,故被譽為"拉魂腔"。后因連年災荒,張姓在海州一帶串門賣唱,發展為淮海戲;葛姓流浪于蘇北、魯南一帶,發展為柳琴戲;而邱姓則在泗州一帶傳藝賣唱,由于是"串門賣唱",民間又稱"拉魂腔"為"走股子",因為是 泗州的"拉魂腔",所以又稱泗州戲。
和所有的民間小戲一樣,早期的泗州戲表演形式非常簡單。最初是一個人的自打板自演唱,或自拉琴自演唱,有明顯的說唱和沿門乞討的痕跡。后來發展為有八、九個人合作的小戲班。有所謂"七忙八不忙,九個人看戲房"的說法早期的演出以柳葉琴、俗稱"土琵琶",外帶梆子、小鑼伴奏。以"幫腔"彌補音樂氣氛的單調。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劇場演出。老藝人徐步俊、魏月華、馬蘭玉等人進入皖北交通樞紐城市蚌埠的演出,一般視為是泗州戲的正式進城。
抗日戰爭時期,根據地的泗縣、靈璧、五河、鳳陽曾組織泗州戲藝人排練了《全家抗日》、《打濠城》、《打泗州》等一批密切聯系抗日斗爭現實的小劇目。這些經歷使得泗州戲的表演更加生活化、自然化。1954年,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,泗州戲以《拾棉花》、《打干棒》、《攔馬》和《結婚之前》四個劇目到會參演。其中,生活小戲《拾棉花》因其濃郁的喜劇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備受歡迎。這一次的華東匯演,推出了泗州戲建國后第一代擔綱演員李寶琴、周鳳云、李寶鳳、霍桂霞等。
1956年,在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,泗州戲又推出了現代戲《女社長》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《打孟良》、《井臺會》、《鬧菜園》等一批劇目。使泗州戲在安徽的戲曲舞臺上大放光芒,成為眾多安徽戲曲劇種中引人注目的劇種之一。進入新時期以來,泗州戲又再次煥發青春,排演了《摔豬盆》、《懶大嫂》、《拙大姐》、《花狗子離婚》、《八月桂》、《鄉野情》等大量生活情趣濃厚或緊扣時代脈搏的精彩小戲,成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躍的戲曲生力軍?!独习迥铩芬粍”憩F下崗女工自謀職業是的種種心理障礙。從題材上說,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。反映了泗州戲表現現實生活的主動與熱情。